2014年经济增速目标或定为7% 为改革预留空间 -2024欧洲杯官网

您现在的位置:2024欧洲杯官网-2024欧洲杯买球平台 - 行业动态
2014年经济增速目标或定为7% 为改革预留空间
2013.12.04

 岁末临近,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举行。

  与往年不一样的是,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重大变化,可能是将年度的经济增长目标,首次调整为与五年规划目标一致。

 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12月4日发布的《中国经济增长报告(2012~2013)》称,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会设定在7%,符合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,经济增长依然面临着结构减速的压力,但预计增长好于设定目标值,经济增长保持在7.4%的水平。

  目前,国内的智囊机构,包括中国社科院、国家信息中心等,已经向中央提出了将2014年经济目标调整为7%的建议。

  若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真设定为7%,这与十二五规划的速度一样,但是比2013年的经济目标下调了0.5个百分点。

 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牛犁认为,如果将明年的经济速度目标定为7%,这将有利于改革措施的推动,“否则如果仍定为7.5%,可能仍需要采取保增长的措施。这不利于推动改革。”他说。

  2014年的经济增长指标,有望在下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认,并为随后召开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,最终这些指标将在明年3月5日的两会上公布。

  2014年中央经济目标或调整

  目前一些国内外机构都认为,2014年中国经济目标确定为7%的可能性比较大。

  而7%的经济目标一旦确认,将出现年度经济目标和5年规划目标一致。

  过去国家在制定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时,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。比如在十五期间,当时五年计划经济目标和年度目标均是7%。但是到了十一五、十二五时期,则出现了重大变化。

  比如十一五的年均经济目标为7.5%,但是实际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,常常是8%。

  十二五也如此,尽管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年均经济目标是7%,但2011年年度经济目标仍是8%。2012年、2013年有所变化,为7.5%,但是仍高于7%的五年规划目标。

  2014年与十二五规划的经济目标如果均为7%,这是长期规划目标与年度目标吻合的新时期。

  对此,一位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人士认为,要维持7.5%以上的速度,没有多大问题,这只是需要每年投资的速度仍在20%以上,同时政府的负债规模和货币发行速度,保持在一定的水平。

  “但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不应该是速度回到过去这个台阶,我觉得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使我们的质量和效率要上一个台阶。”这位人士说。

 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袁钢明指出,过去多年来每年经济增速远远高于年度和5年规划目标,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。考虑到2013年前三季度全社会电力增速只有7.2%,低于gdp增速,可见实际经济的严峻性。今后不是保7.5%的目标难以完成,在明年开始大的基建投资减少后,投资增速下降,经济增速保7%都有困难。

  国家统计局有望在2014年1月发布2013年全年经济数字。根据目前各大机构的预测,2013年全年经济增速在7.5%以上,或已经成为定局。

  为改革预留空间

  而所以将2014年的经济目标下调到与5年规划的目标一致,目的是为2014年启动大的改革预留空间。

  12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,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,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,以改革促创新发展,完善调控方式手段,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,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,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。

 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牛犁指出,目前经济增速在7%左右,根据测算,也能完成2020年gdp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。经济在7%左右时,可以加大各个领域的改革。

  如果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,很多改革措施或将被搁置。2014年宏观政策要稳定,微观政策要搞活,社会保障要托底。

  根据一些机构预测,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(cpi)目标可以为3.5%,这留下了资源能源价格改革的空间。另外广义货币投放速度为13%,与2013年一致。财政赤字率仍在2%左右,维持稳定,但是赤字率可能有所增加。

  中国社科院《中国经济增长报告(2012~2013)》认为,2014年经济增长实际保持在7.4%的水平。 cpi最终稳定在2.1%以下的水平,最大的挑战来自改革,包括能否顺利地建立起新的地方税;能否对地方债风险进行释放、能否减税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等。

  “2014年仍然是一个调结构、促改革、稳增长、控风险的调整年。”上述报告说。

  袁钢明认为,过去多年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,投资占经济的比重,从2008年的40%左右,目前已经上升到50%左右,未来单纯靠投资拉动无法再保持经济增长,需要依靠消费拉动,这短期内难以实现,需要加大改革力度。

本文共分 1
网站地图